数字化转型 创新加速度 精耕细分市场 火锅“开挂” 老味道跑上新赛道-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20 08:36:20
来源:重庆日报

数字化转型 创新加速度 精耕细分市场 火锅“开挂” 老味道跑上新赛道

字体:

10月18日,第三届全国火锅料理职业技能竞赛在重庆国博中心举行。(受访单位供图)

  十月山城,火锅飘香。

  10月17日—19日,第10届中国(重庆)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火锅博览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展厅内,人流如织,麻辣鲜香的“锅气”蒸腾不息。涌动的人潮中,嗅觉敏锐的从业者在寻觅商机;锅气蒸腾间,是古老行业与新时代的激烈碰撞。

  这场为期三天的行业盛会,汇聚起全球产业精英与前沿技术,超越了简单的美食体验,通过高峰论坛、产品展示与互动体验,恰似一面棱镜,成为观察火锅产业变革与发展的绝佳窗口,更折射出重庆火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多维路径。

  从“锅气”到“算力”

  数字化转型重塑行业生态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火锅产业的灵魂在于老师傅炒制底料时的那份“手感”与“经验”。然而,走进本届火锅博览会的展区,这种固有印象正在被颠覆——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正以强劲之势,从产业链源头到终端消费场景,全方位重塑并赋能火锅产业发展。

  在N1馆的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展区,一台直径2米的智能炒料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拍照。这台由成都某科技企业研发的设备,借助AI算法精准把控火候与投料顺序,实现了火锅底料的标准化生产。

  “过去我们炒料依赖大师傅,可一位大师傅一天最多能炒几百公斤料,而且口味还会有细微差异。”一位底料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如今,智能炒料机器人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风味“零误差”的标准化生产,不仅大幅提升了产能,更从根源上解决了火锅连锁化、规模化发展的核心难题——品质均一。现场演示中,智能炒料机器人15分钟就能完成一锅200公斤底料的炒制,误差率控制在0.5%以内。

  类似的数字化改造在火锅产业全产业链不断铺开。展会现场,智能点餐系统、冷链物流监控平台、食材溯源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随处可见。某物流企业展示的“5G+物联网”冷链车模型,可实时监控车厢温度与湿度,确保毛肚、黄喉等鲜货从产地到餐桌“72小时锁鲜”。云南野生菌供应商带来的“菌菇AI识别系统”,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分拣松茸、鸡枞等高端食材,效率比人工提升3倍。

  在本次火锅博览会上,多家品牌均强调“数字化基建”的重要性。围辣小火锅创始人张萧在分享品牌千店扩张路径时,道出数字化在火锅行业的核心价值:“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机器做。”

  数字化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在食品安全、成本控制、用户体验等方面为品牌筑起“隐形护城河”——张兵兵火锅牛油借助智能化工厂与数字化品控,实现牛油生产标准化与可追溯;天农食品通过分仓布局与物流优化,实现从广东到成都24小时鲜活配送……

  从底料炒制到门店运营,从供应链管理到用户触达,数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构火锅产业链条。

  从锅底到场景

  口味、体验的多重创新与破圈

  若将数字化视为重庆火锅产业的“硬核内功”,那么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火锅市场,口味与营销的创新便是吸引新生代消费者、维持品牌活力的“软实力”体现。

  重庆火锅以独特的麻辣风味闻名,虽然经典牛油火锅仍是主力,但展会现场也飘散着各种新配方的复合香气。

  在展会的N6火锅底料馆,一款名为“草本养生锅”的火锅底料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只见锅底中枸杞、当归等药材丰富,搭配着时令食材,菜单上还标注着每道菜的卡路里和营养数据。该品牌负责人称,这款锅底复购率提升40%,客单价上涨25%,其成功秘诀在于精准抓住了当下年轻人“美味与健康兼得”的需求。

  锅底不仅“新面孔”多,还别具特色。酸菜糟辣椒锅底、泡椒风味锅底、藤椒鲜辣锅底、番茄酸汤锅底等特色锅底,在本次火锅博览会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凭借独特的口感,赢得了大量年轻食客的喜爱。这表明,重庆火锅产业正从单一味型,迈向包容多元的“味觉宇宙”。

  除了口味的创新,火锅与文创的融合也十分亮眼。在“2025火锅文创宴大赛”上,各品牌将“烟火气”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带来一场“可观可品”的双重盛宴——董眼镜火锅以“山城记忆”为主题,用老重庆街景摆盘还原市井氛围;地下之城防空洞老火锅则结合防空洞文化,打造沉浸式用餐体验。

  重庆火锅的创新并不局限于产业内部,还体现在跨界融合与消费体验升级上。“火锅+”模式催生了更多新业态、新场景。

  亚特餐饮旗下的萍姐火锅,通过跨界联名、IP合作、综艺合作等方式,打造了一系列爆款营销活动。例如,与热门游戏《大话西游》,卡皮巴拉、LABUBU等IP联名,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亚特餐饮联合创始人王一涵在论坛上表示:“营销创新是火锅品牌破圈的关键,跨界合作能让火锅与年轻消费者喜爱的元素相结合,打造独特品牌体验。”

  场景升级则是高端火锅的破局之道。红鼎艳打造3000平方米的沉浸式空间,融合蜀地文化、原创音乐与七幕叙事演出,将火锅店升级为“可步入的蜀味史诗”。消费者换上汉唐华服,在光影中涮煮火锅,从“用餐”变为“入戏”。这种“餐秀融合”模式既提升了客单价,也让品牌具备了文化输出能力。

  一名资深品牌营销专家表示,这种口味、营销、场景的创新与破圈,是火锅产业面对消费主力变迁的主动求变。它不再满足于做地域美食代表,更立志成为拥有强大品牌张力、能自我迭代的流行文化参与者。

  从“重”到“轻”

  小火锅开拓下沉市场新蓝海

  当传统大火锅还在聚焦“社交属性”时,小火锅已凭借“轻量化”模式悄然兴起。

  “我们要做火锅界的‘蜜雪冰城’。”在2025中国火锅产业创新大会上,围辣小火锅创始人张萧的这句话,点明了小火锅品类在当前市场的战略定位。围辣小火锅以人均25元、6平方米小店、1700家门店的“轻量化”模型,成功开拓了下沉市场的广阔空间。

  小火锅的“轻”,不只是投资与运营成本低,更在于模型的标准化和可复制性。“我们通过统一采购、中央厨房配送降低了食材成本,并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以确保每家门店的服务体验一致。”张萧表示,当下,高性价比的餐饮模型更具抗风险能力,小火锅精准契合了“好吃不贵”的民生需求。

  大渝火锅联合创始人杜艳萍指出,其旗下小火锅品牌柳多多·云山野,定位“高端化小火锅”,切入细分市场,让小火锅业态层次更加丰富,成效斐然。

  显而易见,无论是围辣小火锅追求的“极致性价比”,还是柳多多强调的“品质升级”,小火锅都已凭借精耕细分赛道,成为火锅产业中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从街边到社区,从县城到乡镇,小火锅正以“轻”模式,撬动着“重”市场。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