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在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表彰教育强市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潼南区双江镇小学校教师夏玉萍获“重庆市教育强市建设先进个人”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扎根乡村教育八载、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的最好褒奖。

夏玉萍,潼南区双江镇小学校教师,扎根乡村教育八年。
让英语课“活”在田野乡间
2017年,夏玉萍初到双江镇智慧小学。面对农村英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她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身边最丰富的资源——乡土。
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教室。春天的田埂上,她指着金黄的油菜花教孩子们说“rape flower”;秋天的稻田边,“rice”“harvest”成了最生动的词汇;她甚至把“集市”搬进课堂,让孩子们用英语模拟“买卖”对话,在欢乐的氛围中,知识自然而然地被吸收。

夏玉萍耐心给学生讲题。
“她的课,让英语不再遥远,而是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夏玉萍的学生说。正是这种大胆的创新,让乡村英语课堂焕发出别样生机。她的教学成果不仅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更获得了专业的认可:2018年,课例获联盟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二等奖;2024年,再度获潼南区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二等奖。
作为班主任,夏玉萍将这种“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融入班级管理和英语教学。她带领孩子们观察老槐树的四季枯荣,写下《老槐树的四季》;记录稻田里的劳作与欢笑,成就《稻田里的笑声》。多篇学生习作荣获区级征文奖。她打造的“民主+情感”班级管理模式,让班级连续三年获评“校级文明班级”,学业优良率显著提升。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在智慧小学,留守儿童占比很高。夏玉萍深知,这些孩子需要的,远不止是知识。
她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悄悄话信箱”,成为孩子们倾诉心事的树洞。她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一生一档”,记录他们的点滴变化与成长烦恼。小林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性格内向,成绩一度落后。夏玉萍没有放弃,每天课后耐心辅导,不断鼓励,发现他对英语情景剧的兴趣,特意为他创造表演机会。半年后,小林不仅英语成绩跃居班级前列,还自信地成为了学校英语广播站的主播,脸上重现了属于孩童的灿烂笑容。“她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这朴素的童言,夏玉萍是育人情怀最真实的写照。

夏玉萍和孩子们在大树下看书。
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夏玉萍还多方链接资源,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入了50多册精美的英语绘本和科普读物;她组织“城乡手拉手”活动,让乡村的孩子们与城区的孩子结成笔友,用书信连接起两个世界。
一个人走很快,一群人走更远
作为教研组长,夏玉萍坚信团队的力量。她牵头成立英语教研小组,雷打不动地开展“每周一研”。2023年,她参与编写的《单元通关练》英语练习册,有效填补了学校校本资源的空白。
她从不吝啬分享。夏玉萍主持的课题《农村小学课后服务与学科融合》,探索出“英语+劳动+美术”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孩子们在校园劳动基地一边劳作,一边用英语描述过程,再用画笔记录成果。这种新颖的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区级骨干教师,她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她的带动和悉心指导下,学校3名青年教师也快速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整个教研组也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2024年,夏玉萍获得“重庆市骨干课例展评一等奖”后,立刻将成果与周边学校分享,积极推动农村英语教学改革。她还组建了乡村教育志愿服务队,利用假期为留守儿童辅导课业,为家长们举办讲座,将教育的温暖送到更多家庭。
八年来,夏玉萍先后八次获“潼南区中小学教育质量先进个人”“潼南区最美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我愿做一盏灯,照亮孩子前行的路。”在夏玉萍看来,所有的荣誉都属于集体,自己只是做了一名乡村教师该做的事,像田野上的一棵胡杨,深深扎根,默默伫立,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乡村孩子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