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师中旭科学课程迎来重大改革:在开足开齐国家科学必修课的基础上,针对3-5年级实施了科学课程分层分项,开发了28门精品科学选修课程供同学们挑选,充分满足了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多元需求。
28门选修,兴趣是唯一“标准”
“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机器人是怎么听懂我们说话的?”“家门口那株小花,能不能种出新的颜色?”……传统的科学课堂,知识往往是“统一配送”。为了能回应同学们天马行空的发问,满足其对科学的好奇心,华师中旭学校推动了“科学选修走班课”——不做“一刀切”的教学,不设“标准答案”的限制,只把探索世界的钥匙交到孩子手中,让同学们跟随内心的好奇,开启属于自己的科学旅程。
华师中旭科学组组长胡前表示:在这里,兴趣是唯一的选课标准。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只有因材施教的探索路径。老师们将广阔的科学世界,拆解成一个个可触摸、可实践的主题课堂。
手脑合一,人工智能与现实相连接
不同特点的学生,对于科学有着不同的兴趣和优势。有的孩子沉静专注,在“全科科学探秘社”中,可以认真、仔细的制作细胞装片,窥见显微镜下的隐秘天地;有的孩子创意飞扬,在“STEAM创客课程”动手制作、创造发明,用双手把想象变成现实;还有的孩子善于推演,在“创·见未来—3D设计课程”利用电脑,学习使用简单易用的3D建模软件,聚焦空间思维和数字到物理的转换能力。
同学们认真、仔细观察,窥见显微镜下的隐秘天地。
五年级1班李泓瑞是一名科幻迷,幼儿园开始,他就喜欢上了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曾经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大赛中拿到过全国金奖。在选修课程的选报中,他选择了STEAM创客这门课。因为教学中有他感兴趣的自动避障车项目。
一直以来,他就对自动驾驶汽车很着迷,想在家里制作一辆专属的自动驾驶汽车。可碍于材料受限,一直还没实现。这次STEAM创客课程,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想通过这次专业的学习,再加上目前实验室的材料,我的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
“我们不要求所有孩子‘齐步走’,基础薄弱的,可以从入门实验起步,慢慢建立自信;能力突出的,可以挑战进阶课题,甚至组队参与各类科创大赛。我们追求的科学课堂,是没有‘必须学会’的压力,只有‘我想试试’的动力。通过这样的改革,让科学教育呈现出应有的模样:让擅长的发光,让好奇的扎根,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学校课程改革相关负责人说。
在“STEAM创客课程”,同学们兴趣十足地操控着智能设备。
种下探索的种子,用想法改变世界
今年国庆,四年级5班的杨瀚宇去了九寨沟旅游。除了美丽的风景,商店里一排排3D打印的玩偶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基多拉、骨头鲨、拉布布……这些都是新品种。”
杨瀚宇喜欢画画,他最喜欢画一些现象中的东西:机械恐龙、食人花等。于是他有了一个惊奇的想法:要是能把画中的人物、怪兽和道具变成现实里的东西,然后造一个微型的3D打印博物馆。于是,这次选修课,他果断申报了3D设计课。
同学们在各类兴趣选修课上,认真学习。
在科学选修课上,当用3D打印将自己设计的模型变为现实,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成就感,更是“创意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当孩子在实验室反复调试电路,他们学会的不只是“串联与并联”,更是“失败了再试一次”的坚韧;当小组合作完成“校园垃圾分类调研”,他们掌握的不只是环保知识,更是协同合作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该负责人表示,科学从来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学校为孩子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对事实的尊重、对创新的热情,将伴随他们走向任何远方,成为一生受用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