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职引未来”职业指导服务市级示范活动圆满结束。据了解,今年7月以来,为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市就业服务管理局组织川渝职业指导专家,深入渝中区、江北区、渝北区等16个区县,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家门等方式,为15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开展“一对一”“面对面”职业指导和生涯辅导。
同时,配套开展政策宣介、岗位推荐、困难帮扶等精细化、定制化就业服务,确保帮扶精准到“人”、服务延伸到“家”,搭建起从“迷茫求职”到“精准就业”的桥梁。
求职速通有 “智囊”
专家面对面保驾护航
“自我介绍没紧扣岗位需求,与视频剪辑无关的经历太多,掩盖了实操优势。”面对前来参加职业指导服务的小熊,职业指导专家刘老师一语道破了关键问题。
小熊从老家万州到重庆中心城区来应聘视频剪辑工作,虽然进入了几家新媒体企业的一面、二面,但迟迟未得到企业录用消息,青年旅社每日的费用和渺茫的前途让小熊焦虑不已。
就在刘老师逐点帮他梳理面试表达技巧、优化简历时,小熊此前面试的新媒体企业突然来电。
情急之下,小熊打开免提,邀请刘老师一同倾听并指导回答,在刘老师的帮助下,小熊在电话中突出了关键能力描述和相关工作经历及成果。
10分钟的沟通结束后,企业当天下午便向小熊发出入职通知——这场经历,让小熊从“求职焦虑”转为“入职喜悦”。
解当下面试之急
更筑岗位适配根基
“我是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回巫溪老家后,想应聘小学语文督学老师。”成都文理学院应届毕业生小袁告诉职业指导专家张老师,因为自己只有初中化学代课经历,求职一直不顺利。
张老师深入分析,小袁存在目标岗位和工作经验不匹配、教学核心技能未体现等问题,一方面建议小袁调整目标岗位,优先投递助教岗,优化简历,用岗位需求倒推简历重点,突出教学方案设计、儿童心理学实训、教学创新工具运用等能力,一方面对小袁开展面试能力培养,帮助小袁构建系统化面试能力、建立自信稳定的面试状态。
根据小袁的求职意向,张老师还运用就业公共服务资源,帮助其对接小学中高年级实习机会,弥补教学年龄段单一短板。目前,小袁已入职教培机构辅导教师岗位。
多举措消除“求职迷茫”
实现从“被动求职”到“主动择业”转变
“运营类工作比较火,我就盯着这类岗位投简历,专家分析了才知道,原来运营还有内容策划、数据分析、用户增长等细分方向,每个方向的核心能力要求、晋升路径及工作强度都不一样。”在綦江区的职业指导现场,重庆工商大学应届毕业生小丁道出了困惑。
与小丁一样,不少青年求职时紧盯“热门岗位”,却对岗位认知模糊、缺乏行业视野,陷入“求职迷茫”。
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职业指导专家现场介绍指导外,今年的“职引未来”活动,特别聚焦新职业就业典型宣推和求职远景规划,筛选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领域5个新职业,邀请职业指导专家对职业价值、职业发展前景以及求职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同时结合人社部最新发布的新职业清单,补充云网智能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AI辅助医疗专家等职业,制作了10部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短视频。
“这些视频通过职业自述、专家解析等形式,生动展现新职业的工作内容、发展前景和求职路径,用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方式,让青年直观了解‘身边的新职业’。”该负责人说。
“我们希望通过‘新职业认知+求职远景规划’,让青年不再只盯着传统热门岗位,而是结合自身特点找到适配方向。”该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已有不少青年通过新职业宣传,将求职方向转向智能装备测试、AI等新兴领域,实现了从“被动求职”到“主动择业”的转变。
构建多元化职业指导模式
打通青年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在本次活动中,我市编写了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职业指导服务市级示范活动案例集,总结30例优秀服务案例,按照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等人群分类建库,标注服务难点、帮扶要点、工作成效,推动职业指导服务标准化。
此外,通过本次活动,川渝职业指导专家服务团也建立起“短期破局+长期赋能”的精准服务流程,不仅能高效化解青年群体当前面试危机,助力突破求职瓶颈,还能引导青年沉淀与岗位高度契合的专业能力,为未来职业进阶储备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通青年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让他们不仅能找到工作,还能找到好工作、长期发展的工作。”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未来,重庆将持续深化川渝职业指导协作,创新职业指导模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精准就业帮扶,促进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助力青年实现个人价值与城市用工需求的精准对接,让更多青年在重庆现代化建设的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