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众多游客在花江峡谷大桥的观光通道体验打卡。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今年9月28日通车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凭借625米的垂直高度和1420米的主跨度,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
作为一项世界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其中就有许多重庆交通大学校友的身影。日前,记者来到大桥现场,听杨健、叶洪平、陈竹三位建设者讲述和这座大桥的故事。
破解世界级难题
历时3年8个月,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终让钢铁长虹横跨“地球裂缝”之上。
为什么要修这座桥?作为花江峡谷大桥总设计师,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桥梁专业校友杨健说:“应不应该建,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过去,从贵州安顺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车程要2个多小时,大桥建成后,2分钟就能直达。
峡谷强风、复杂地质是建造这座大桥遇到的世界级难题。杨健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峡谷风力高达13级,钢梁在高空剧烈晃动,施工过程犹如“刀尖上跳舞”。
杨健牵头组织重大技术方案评审,严格把控设计的科学性与结构安全,确保大桥在“高、大、难、新”挑战中稳步推进。“我们创新引入激光雷达风控系统,实时监测风速与风向,确保施工安全。”杨健主导的智能缆吊系统和高强钢丝技术,使大桥在抗风设计上实现重大突破,为全球山区桥梁建设贡献宝贵的“中国方案”。
早在设计、建造之初,这座大桥就注定超越“桥梁”的传统定义——不仅要打破山河阻隔,更要成为一座能留住游客脚步、承载多元体验的旅游目的地。
杨健团队将桥旅融合理念贯穿花江峡谷的大桥设计,提出“以桥为目的地、以桥为文化、以桥为场景”的融合模式,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涵盖酒店、观光服务楼等,打造成国内首个“桥梁观光+运动体验+旅游服务”融合综合体。
2000多张图纸绘就桥梁美学
“从一张白纸慢慢变成眼前矗立的大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桥梁专业校友叶洪平是大桥的桥梁设计负责人。
如何将大桥结构之美、力量之美与周边的自然之美和谐融合?叶洪平负责的桥梁结构设计,在“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挑战中展现出极致匠心,他和团队用2000多张图纸实现了创意和构想。
花江峡谷大桥桥塔以受力合理的“门”型结构为基础,将峡谷岩层地貌融入设计,以竖向线条构筑刚直、层叠的构造,呈现出简洁而现代的美学风格。
“我们通过风洞试验、数字仿真技术研究,主梁首次采用‘中央上稳定板+上下水平稳定板’的气动措施,既节约造价,又可作为桥旅融合空中竞速跑道。”叶洪平讲述着设计中的巧思。
他们创新采用2000兆帕级高强钢丝,使索股强度提升30%,同时植入智慧缆索,实时监测桥梁的应力、温度和振动数据,提前预警潜在风险。
叶洪平说,我们建造的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文化纽带。
喀斯特地貌中精准选址
花江峡谷大桥路线总体负责人陈竹是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道路专业校友。他介绍,花江峡谷呈东西向,和六安高速呈十字形交叉。峡谷长度达到80公里,无法绕避。选线时,首先是避开不良地质体,同时峡谷两侧是崇山峻岭,还不得不考虑隧道的因素。
如果想控制桥梁的高度和跨径,最好方式是整体下压大桥设计标高。只要标高往下降,桥梁高度自然就降了。但标高压得越低,埋入山体的段落就会越长。虽然桥梁规模变小,但是隧道投资增加。相对大规模隧道加相对小规模桥梁,还是相对小规模隧道加相对大规模桥梁,两个方案之中,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第一稿的轴线范围位于现有轴线的上游,要穿越水库,涉及矿产资源压覆等,隧道的投资比目前方案更大。最终经过讨论,选择了现行方案。
花江峡谷两岸峰峦蜿蜒、山崖耸峙,在勘测时,陈竹和团队通过无人机航测技术减少植被破坏,同时创新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协调发展,并且成功避开地质灾害点。
“校友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生动实践,将激励更多工程人才投身国家建设。”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宫辉表示,办学70多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各层次人才20余万名,四成以上毕业生面向交通工程一线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