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4日电(刘磊 刘良娟)秋日的缙云山,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静谧地横卧在嘉陵江畔。这里是重庆主城都市区的“绿肺”和天然生态屏障,森林防火责任重大。日前,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活动走进北碚区,看当地如何推动森林防灭火工作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重庆北碚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新华网发
高空云台1分钟内识别火情;91套林火视频监控实现全域覆盖;林火阻隔系统密度位居全市第一……这是北碚区交出的一份森林防火答卷。
近年来,当地以林长制为总抓手,坚持数字赋能和群防群控“双轮驱动”,创新“五化”(防火责任制度化、宣传教育常态化、问题隐患清单化、基础设施标准化、防控治理数字化)工作模式,构建“人机”协同的综合防控体系。
缙云山脚下的北温泉街道是北碚森林防灭火的一个前哨。街道办事处内的“141”基层智治系统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各类防火数据。
“目前,我们归集了39类现状数据、22类规划数据,接入无人机巢24座、视频监控91套、红外探测器100个,构建了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北碚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智慧林长·森林防灭火”应用试点建设为契机,北碚区依托数字重庆三级治理中心,推动早期火情处理各个环节防控治理数字化。
今年8月底的一天,高空云台识别到北温泉街道人民村一起疑似火情,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智慧林长App消息等方式向相应森林防火网格的村级林长和监管员、指导员、护林员发送报警提醒。北碚区级治理中心同步将事件流转到区林业、应急、消防等部门协同处置。
“一长三员”收到消息后,指导员在1分钟内查看了信息;护林员在3分钟内核实该事件为非涉林火情,火情预警消除。如果核实事件为涉林火情,将在5分钟内通过“141”平台启动街道的森林防灭火处置预案。
据悉,“智慧林长·森林防灭火”应用场景建立了森林防灭火数据资源仓,构建了日常防控、智能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五大业务板块,形成了森林防灭火一件事全周期逻辑闭环。同时,可通过物联感知、人巡上报、部门共享等多源感知手段,融合多种烟火识别算法模型,多渠道快速发现、精准识别疑似火情,实现预警信息“一键智达”。目前该应用场景已在重庆全市推广。

北碚区设置的智慧防火设施。新华网发
森林防火,重点在防,关键在人。
如果你在夏天来到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大概率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支摩托车队穿梭在崎岖的山道上,引擎声与便携喇叭的森林防火循环广播打破林间的寂静。
北泉村山高路窄,为遏制森林火灾风险,2010年村里组建了“轻骑兵”摩托车护林队,随车配备铁扫把、灭火器、大喇叭。15年来,村里前后75人参与这项工作,累计巡护里程超过12万公里,队员吴斌跑坏了3辆摩托车。
北碚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筑牢森林防火防线,北碚区还建立了“确保20人随叫随到、50人15分钟集结、200人半小时到位”的“252”镇街集结机制。2022年“8·21”北碚山火中2000余人队伍快速响应就是该机制的实践体现。
北碚区的做法是重庆提升“人机”双网格协同能力,高效管控森林火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重庆推动森林防火工作业务重塑、流程再造、多跨协同,实现感知资源全面整合、预警信息自动生成、火情识别AI赋能等5个环节防控治理数字化。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共发生森林火灾55起,森林受害面积3379.5亩,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