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阳光逐渐变得稀薄,白昼时间明显缩短,不少人会陷入一种莫名的低落状态:精神萎靡、容易疲惫,对原本喜欢的事情提不起兴趣,睡眠和食欲也出现异常。这可能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在作祟。
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顾庆乐介绍,季节性情感障碍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尤其容易在秋冬季节发作,光照减少是引发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人体生物钟依赖自然光进行调节,当光照不足时,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分泌会发生变化。比如,能让人产生愉悦感的血清素分泌减少,而与睡眠相关的褪黑素分泌增多,进而导致情绪低落、嗜睡等症状的出现。
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症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患者通常会在秋冬之际逐渐出现情绪抑郁、焦虑的情况,对日常活动丧失动力,精力明显减退,极易感到疲劳。在睡眠方面,可能会出现早醒或者过度嗜睡的现象;在食欲上,部分人会食欲大增,尤其渴望摄入碳水化合物,从而导致体重增加。这些症状往往会在春季到来、光照增多后逐渐缓解。
诊断季节性情感障碍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医生会依据症状出现的季节性、持续时间,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抑郁的因素来进行判断。如果连续两年在相同季节出现抑郁症状,而在其他季节情绪正常,那么就可以考虑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光照疗法是首选方法。每天在特定时间接受一定强度的人工光照,能够有效调节生物钟,改善情绪状态。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也很有帮助,它可以引导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在必要时,医生还会开具抗抑郁药物来辅助治疗。
预防季节性情感障碍,在秋冬季节可以增加户外活动,尽量在白天多接受自然光照。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进行运动,也有助于稳定情绪。了解季节性情感障碍,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干预措施,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情绪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