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大,绘就幸福重庆新图景-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1/06 08:47:07
来源:重庆日报

民生为大,绘就幸福重庆新图景

字体:

  嘉宾

  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兼) 邹 勇

  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 种及灵

  渝中区民政局党委书记 杜鹏武

  北碚区天生街道党工委书记 王加维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杨铌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新征程上,无论是发展经济、推动创新,还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对于重庆这座超大城市而言,该如何积极落实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治理增效

  把“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

  超大城市治理,关键在于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社会工作面对群众广泛、联系群众密切、服务群众直接。”邹勇介绍,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念,推动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努力让老百姓的幸福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例如,重庆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镇街”,建成友好单元近2.5万个,推动职业伤害保障覆盖92万人,“小哥来了”应用场景覆盖7617个小区,让新就业群体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聚焦“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建成“渝邻汇”社区服务综合体18个,开发上线“渝邻汇”数智社区应用,以“小空间”书写居民幸福“大文章”;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2024年以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10万场次、参与2200余万人次。

  邹勇表示,将对标全会部署抓好落实,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社会工作的“头等大事”。围绕精耕细作于一线,拓展友好场景覆盖面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职业伤害保险试点,力争今年底新就业群体需求集中区域友好场景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实施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渝社智治”数字化建设,2027年底形成体系能力。

  王加维说,天生街道以“天生一家·邻心共治”党建品牌为引领,将民生工作置于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数字赋能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天生街道以“1135”工作思路为牵引深化数字赋能,设置24条跑道、76条子跑道,深化镇街带社区、网格,创新“五赛五比争五星”评价体系,推动核心业务数字化。针对人户分离低保对象核查难题,开发“低保对象跨区域入户核查”多跨应用场景,将核查周期从20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让兜底保障更高效。此外,聚焦“以算力换人力”,为80余户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监测设备,打造“护学安校”“安居守护”等4个特色应用场景,实现民生诉求“精准发现、高效处置”。

  服务升温

  从“保基本”到“提品质”

  民生服务不仅要兜住底线,更要提升品质,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变化。

  杜鹏武说,渝中区围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基础上,推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有责家庭深度融合,系统推进民政工作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转型升级。

  在理念上,推动从“生存保障”迈向“赋能发展”,构建“主动救助”格局,运用“五度联心”工作法,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让救助由“人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人”;改革“联合救助”模式,实施“物质+服务+赋能”救助套餐,在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实现从“单一输血”向“多元造血”转变。

  在机制上,渝中区整合服务资源,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为牵引,在需求集中区域布局养老综合体,深化“白发+白领”“特色+特价”养老食堂运营模式,推广安宁疗护,营造适老友好消费环境。

  在路径上,聚焦打造“青年婚姻登记圣地”,渝中区首创全国CBD婚姻登记中心,推出全市首个“周六登记”延时服务,擦亮“云端颁证”“涉外集体婚礼”等品牌,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动。

  “我们要激活、充实、用好‘N力量’,让服务更有温度。”邹勇表示,市委社会工作部正深化党建统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改革,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体,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同时,稳步扩大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范围,推动建设应急、助残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推进“健全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办理体系”改革,拓宽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法治护航

  从“制度供给”到“服务可及”

  法治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

  “民生工作既要靠政策暖心,更要靠法治托底,用制度力量守护群众幸福。”种及灵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紧紧围绕打造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标志性成果,协同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促善治、护平安、优服务,持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

  强化民生领域制度供给解民忧。“我们将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一体推进集成式、综合性、创制性立法。”种及灵介绍,将推动出台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办法等系列法规规章,迭代优化政府立法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进一步拓展公开征求意见渠道,增加政府立法联系点,让群众来“选题”“修改”“评价”,让“法言法语”变成市民的“实感实得”。

  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暖民心。种及灵表示,市司法局将持续深化超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涉企执法改革,完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信用+执法”标志性成果,持续深化“扫码入企”,系统规范“谁来查、查什么、怎么查”,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标准不统一等群众的痛点难点,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

  健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惠民生。“我们将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服务资源依法跨区域流动机制,推动普惠性法律服务可感可及。”种及灵说,市司法局还将不断深化法律援助,完善重点群体权益保障工作机制,依法扩大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范围,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难题。

  法治与基层治理的融合,筑牢了平安根基。邹勇谈到,市委社会工作部将建立健全社会工作领域风险研判、监测分析、预警处置等机制。比如,推进“‘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改革,搭建“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增进邻里团结互助;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动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在法治框架内得到及时化解,并依托专业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加强对特殊人群和困难群体精神关怀与情绪疏导,让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