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5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名单及中期审核专业名单的通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通过第二级专业认证。认证结果不仅是对专业质量的肯定,更是学院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为路径、以培育英语师范时代新人为目标的培养成效,为新时代师范教育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学院坚持党建引领,践行“厚品德、强基础、重应用、育英才”培养特色,以融通基础教育为战略核心,创新构建“双路径、双导师、双场景”三维育人体系。通过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学院着力打破高校育人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壁垒,让英语师范生在实践淬炼中掌握“能说会教”的真本领,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双路径”师德浸润 涵养好本领
外国语学院构建“一节一赛”(外语文化节、外语综合能力大赛)与“三习贯通”(见习-实习-研习)双路径体系,将师德养成深度融入专业能力提升全过程,对标“四有好老师”要求,厚植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
2024级学生金仕恒在备战“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时,选择讲述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导师引导其从“事迹叙述”上升到“师德阐释”,将陶行知放弃优渥职位投身乡村教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以“小先生制”推动教育公平等事迹转化为叙事核心,形成“以专业承载价值、以故事传递情怀”的表达路径。

学生金仕恒“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短视频比赛作品截图。
“师德培养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真实的专业实践中自然生长。”学院院长秦中书介绍,“我们通过‘一节一赛’为学生搭建师德实践平台,既锤炼语言能力,更涵养教育情怀。”今年,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在育才学校的实践田开展沉浸式研学,让“师德”在可感可触的场景中内化为价值认同与行动自觉。
在“三习贯通”实践体系方面,学院按照“见习认知—实习沉浸—研习深化”的递进模式,构建完整的育人链条。2020级学生朱孝悦在江津双福中学实习时分享了他的体会:“从最初的教学观摩到独立授课,再到深入的教学反思,这种循序渐进的实践安排帮助我们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通过双路径的深度融合,学生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中实现了师德的内化与外显。

学生朱孝悦在江津双福中学进行教育实习。
“双导师”双向互动 培育真本领
“传统英语课多是机械讲词汇、练语法,直到听完重庆市高新区英语教研员于海洋老师的讲座,我才真正明白‘好英语课’的模样。”2023级3班学生徐亚男回忆道。她首次独立授课时因“课堂参与两极分化”陷入困境,校内导师以教育心理学理论剖析学生差异本质,校外导师结合一线经验提供分层任务教学方案,指导她设计差异化互动环节。“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指导,让我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重庆市高新区英语教研员于海洋开展专题讲座。
学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导师模式,有效践行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学院定期邀请基础教育一线的教研员、骨干教师进校开展专题讲座,参与教学设计评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中小学真实教学场景中接受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教学实操能力,更在实践过程中深化了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
学院院长秦中书强调:“师范生的培养需要打破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壁垒。通过双导师制,能够将一线教学的最新需求直接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学院已建立起一支由高校教师和中小学名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指导—课堂落地”的闭环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快速成长。
“双场景”升级迭代 淬炼硬本领
学院构建的“校内+校外”双场景实践体系,为师范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平台。2021级学生孔福鑫在第十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他的成长历程充分展现了双场景实践平台的培育成效。

英语专业学生孔福鑫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从最初的‘教学小白’到能够自信地站上全国竞赛舞台,这一路成长离不开学院提供的各类实践平台。”孔福鑫感慨道。他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和VR虚拟仿真智慧实践中心等现代化设施,经过20多个教学版本的反复打磨,最终练就了过硬的教学本领。

同学们正在VR虚拟仿真智慧实践中心进行学习。
目前,学院已与57所中小学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合作关系,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教学网络。近三年来,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近百名学生获评实习基地“优秀实习生”,多名毕业生在工作中荣获“优秀教育工作者”“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毕业生朱银兰现任教于垫江县某中学,不仅入选当地区级英语名师工作室,还连续两年获得重庆市初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在校期间的双场景实践让我能够快速适应教师角色,工作后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院的悉心培养。”朱银兰表示。

毕业生朱银兰参加重庆市初中英语优质课竞赛并获奖。
值得一提的是,双场景实践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成长,也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发展。教师们通过参与基础教育教研、在中小学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路博政老师通过开展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研究,有效提升了课程育人效果;乔继老师在中小学挂职锻炼后,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李芳老师依托实践基地开展的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乔继在重庆市珊瑚初级中学校挂职。
面向新征程,学院将持续深耕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课程思政”与“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迭代“双路径—双导师—双场景”育人体系,聚焦学生师德修养、学科素养、教学能力、数字素养与国际传播能力的系统提升,努力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标准的英语师范时代新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