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实验室科研新兵:“重庆的人才生态给了我满满的安全感和获得感”-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1/11 08:17:50
来源:重庆日报

金凤实验室科研新兵:“重庆的人才生态给了我满满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字体:

梁晓钰在进行算法代码的调试。(受访者供图)

  “离实验室不远就是凤栖湖公园,工作间隙去吹吹湖风、看看景致,紧绷的神经一下子就放松了。”10月底的一个午后,刚结束一轮模型调试的梁晓钰坐在金凤实验室生物信息研究与应用中心(以下简称生信研究与应用中心)里,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2024年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引进的人才,今年7月,梁晓钰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重庆。这位来自山东威海的青年学者没有初来乍到的生疏,更多的是一种如鱼得水的惬意,因为她很快就在这座城市找到了科研与生活的平衡点——工作中,她是专注于细胞图像与算法代码的科研工作者;闲暇时,她是背着相机、用脚步丈量城市脉络的摄影爱好者。

  梁晓钰从容融入的背后,是重庆为人才精心营造的“沃土”。

  科研攻坚

  团队支持突破算法难关

  生信研究与应用中心的工位是开放式的,梁晓钰转头就能与同事讨论数据,简单几句交流往往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这种开放的环境特别适合我们做算法研发,遇到卡点随时能找人聊,不用闭门造车。”梁晓钰笑着说,她目前推进的细胞高通量图像处理与扰动检索算法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协作氛围中一次次突破难关。

  刚入职时,梁晓钰面临不小挑战——研究方向从博士阶段的课题转向细胞图像处理新领域,并且单模态分析模式难以破解跨场景信息互推、数据冗余量大等问题,让课题推进屡屡碰壁。

  为了破局,她开始大量阅读文献,梳理技术框架,主动向前辈请教,夜深人静时还在调试模型、优化数据处理流程。

  来自团队的支持让她印象深刻:“每次遇到卡点或者有新思路时,王峥主任即使再忙,也会预留时间听我汇报。”有一次,王峥指着白板上的流程图说:“先试试多模态融合,或许能打破维度限制。”

  梁晓钰立刻调整思路,主动对接做类似算法研发的前辈,对方不仅分享了核心技术框架,还提供了自己积累的实验数据。她随即重新构建分析模型,逐步突破技术障碍。如今,梁晓钰的研究已初步实现特征匹配精度与检索效率的双重提升。

  “这项技术若能成功与实验室的蛋白质组学、单细胞组学等研究成果深度融合,将有望应用于新药研发、疾病早诊、细胞筛选等领域,为科研人员提供更高效的数据工具,加速生命科学研究的步伐。”谈及未来,梁晓钰眼中有光。

  生活闲趣

  镜头之下慢品巴渝烟火

  科研中的梁晓钰,在算法代码与细胞图像里钻精度、抠细节;而走出实验室的她,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喜欢拿起相机捕捉重庆雄奇山水与市井烟火的鲜活百态。

  “我很早就喜欢摄影。”梁晓钰说,摄影于她是纯粹的放松,记录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让她不用再纠结参数和构图,更加享受随心所欲,“看到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场景就会随手拍下来。”

  在重庆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这座城市已为她提供了无数心动的瞬间。“北滨路的江景晚霞、老街区的烟火市井,还有大足石刻的千年奇观,每一处都忍不住想记录。”她笑着说,不过多数时间已被美食填满,还没来得及系统拍摄重庆,“爱上了小面和火锅,红油锅底涮毛肚、耙牛肉,再配碗冰粉凉虾,生活里增添了很多乐趣。”

  徒步是梁晓钰的另一大爱好。相较于北京的干爽,重庆秋天的湿冷让她略有不适,但适应后她发现了这种气候的独特美感:“雨后徒步,空气里满是草木清香,江面云雾缭绕,比北方的晴空多了份朦胧意境。”梁晓钰计划找个周末沿着北滨路慢慢走,用镜头记录嘉陵江的波光、渝中半岛的灯火。

  最让她心动的是重庆的“松弛感”。一个周六傍晚,梁晓钰徒步走到鎏嘉码头时,天边铺展开粉橙色的晚霞,嘉陵江江面上泛着柔光,对岸的灯火次第亮起,“我靠在栏杆上,江风带着水汽吹过来,耳边是市民的笑声、孩童追泡泡的动静,那一刻觉得特别惬意。”

  人才生态

  坚定扎根重庆的决心

  选择重庆,梁晓钰并非一时冲动。

  去年参加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时,重庆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发展的蓬勃图景,展现出的开放姿态,让她产生了“想来重庆”的念头。

  “我看重的是重庆与我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产业机遇,还有务实的人才政策,以及相比一线城市更亲和的生活成本。”梁晓钰坦言,这座城市让她看到了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来渝后,重庆的人才生态给了我满满的安全感和获得感。从来渝到入职,整个过程比我想象中更顺畅。”梁晓钰说,重庆的人才政策涵盖了科研支持、医疗服务等全方位保障,“方方面面的支持让我不用为琐事分心,能安心扎根,全身心投入工作。”

  尤其让她安心的是重庆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包容”。与同领域青年学者交流时,她常被问及重庆的职称评定是否“唯论文”“硬熬年限”。她以重庆副研究员申报条件为例解答:“这里有三条独立路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咨询各有侧重,重实绩而非单纯以论文数量或年限来评定。这种多元透明的晋升环境,让不同方向的青年学者都有清晰的盼头,能踏实深耕。”

  如今,梁晓钰已把重庆当作“第二故乡”。工作上,她希望深耕算法研发,让成果真正落地;生活上,她盼着能在这里成家,把日子过稳过暖。

  “重庆既有适合科研的沃土,又有让人喜欢的烟火气,在这里,我能同时实现立业和成家的梦想。”夕阳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梁晓钰身上,她的笑容坚定而明亮。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