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里有乾坤 重庆小面进发千亿蓝海-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1/14 15:01:49
来源:新华网

一碗面里有乾坤 重庆小面进发千亿蓝海

字体:

唤醒重庆人一天的,往往是一碗麻辣鲜香的小面。新华网发

  新华网重庆11月14日电(刘磊)人们常说,“碗中天地宽,面里扭乾坤。”对于面,中国人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怀。

  “老板,来二两小面!”“要得,干溜哈!”11月14日,第五届重庆小面文化节如期而至。大渡口区九宫庙步行街上,师傅们挥勺如舞,食客排成长龙,小面的味道裹着鼎沸的人声交织成动人的烟火气。

  在这座素以米饭为主食的山水之城,很多重庆人的一天,却往往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开始的。

  街边梯坎、黄桷树下,一个棚子、几张桌子、几条板凳组成的简易小摊里,一碗重庆小面端上桌,油辣子、花椒、蔬菜荡漾着诱人的香气,氤氲出具体鲜活的生活方式,也成就了一个长期、多元、庞大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产业不断提档升级,以麻辣鲜香为特色的重庆小面越做越大,2024年,重庆小面全产业链产值超560亿元。从沿街叫卖的地方美食到飘香全国的预包装产品,再到乘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东风出海的“中国味道”……围绕“千亿IP品牌、万亿产业平台”发展目标,一碗重庆小面正释放出“舌尖经济”的澎湃动能。

11月14日,第五届重庆小面文化节现场,市民排队品尝小面。新华网发

  一碗小面,融入山城文化的魂

  1200万碗,这是重庆日均小面销售量。换算下来,几乎每三个重庆人,每天至少要吃一碗小面。

  这份热爱,嵌入了山城的基因里。

  时光回溯百年。明清时期,卖面的巴渝汉子总是肩起一根扁担走街串巷,一边挑着炭炉,一边挑着各色的面与作料,穿梭叫卖于大街小巷。后来,小面则从小贩的肩头,换到了街边摊铺。时至今日,重庆全城分布着约8.6万家小面门店。

  其实,狭义上的重庆小面指的是麻辣素面。除了面条外,只添加青菜和作料,再倒上一勺经过数小时熬制而成的面汤,一碗色鲜味美的小面就此出炉。

  重庆小面看似简单,却与这座城市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契合之处。

  干溜、宽汤、带青、红汤、清汤、提黄、白提,一碗小面能衍生出不同的吃法,把重庆人对吃的讲究表达得淋漓尽致。小面里也藏着重庆人的性格,麻得直率,辣得痛快,恰如山城百姓爬坡上坎的韧劲。

  深厚的情感认同,使小面从饱腹之食升华为城市的文化图腾。

  在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的育成中心内,坐落着重庆唯一以小面为主题的博览馆。全息投影复刻着挑担叫卖的旧时光景,交互屏幕演绎着调料制作的民间智慧……漫步其间,就像开启了一场探寻小面历史的奇妙之旅。不远处的金鳌山上,重庆小面体验中心目前也已完成建筑主体施工,待内部装饰、修缮完成开放后,将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小面制作体验。

  与此同时,重庆持续发力打造小面爆款产品,并连续多年高规格举办小面文化节,不断挖掘与传播这碗面背后的文化故事。

  丰富载体、讲好故事,在重庆,“小面+文化”“小面+旅游”正蔚然成风。

  “听说没吃过小面,等于没到过山城!”不少来渝旅游的外地人,都会问一个问题——“到哪里能吃到一碗正宗的重庆小面?”

  “游客打卡重庆,除了火锅以外,最喜欢的美食就是小面。节假日旅游景点周边的小面馆销售额平均提高50%。”重庆市小面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碗重庆小面成为外界感知重庆温度、读懂山城文化的“味蕾窗口”。

近年来,大渡口区加大科技研发,推出多款口味地道的重庆小面预包装产品。新华网发

  一碗小面,铺就产业跃升的路

  然而长期以来,重庆小面业态高度依赖线下,品牌分散、标准不一,导致线上销售占比低,这些成为制约小面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因素。

  “重庆每年有1亿的过夜游客,我们堂食的小面好吃,但是却带不走,市场需求的呼声很大。”业内人士说。

  遗憾之中孕育着机遇。几年前,大渡口区从柳州螺蛳粉火爆全国中嗅到发展商机,开始进行重庆小面的工业化尝试。

  在测试了几十种面粉后,2020年底重庆首条半干面标准化和预包装小面生产线,在重庆井谷元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用。半年后,大渡口区也在全市率先举起打造重庆小面产业基地的大旗,成立重庆市小面产业园,联动一二三产业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可以带走的重庆小面”。

  “推动重庆小面工业化产品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关键是聚集一批原材料供应、生产包装、销售配送、研发设计上下游企业,实施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制造。”在大渡口区相关负责人看来,以工业化的理念、互联网思维重新谋划重庆小面,便能发现藏在其背后的千亿级“产业蓝海”。

  目前,重庆市小面产业园成功吸引80余个企业入驻,聚集了一批优质生产加工、品牌连锁企业,其中10亿以上企业1家、5亿以上企业3家。

  同时,为推动行业科学发展,大渡口区与重庆市食品药品检测研究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搭建重庆小面检测、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为保持重庆小面的纯正味道,大渡口区还以重庆小面工业化促进会为主体,牵头制定并发布了重庆小面团体标准、生产技术规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等10余项行业规范,覆盖了小面产业的全流程、各环节。

  政策不断加码,驱动产业持续创新。

  “我们制定了重庆小面产业专项奖扶政策,并与相关企业在大渡口区建设投资绿色通道,助力以小面产业为主的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重庆小面产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14日举行的第五届重庆小面文化节开幕式上,大渡口区与四川航空、工商银行、重庆工业促进会等达成合作协议,将携手从航空渠道、金融支持、线下零售等维度,为小面产业搭建“产、销、服”一体化生态网络。

重庆小面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枢纽走出国门。新华网发

  一碗小面,看见重庆外向的心

  如今,一碗便于携带、随时可尝的重庆小面,不仅走向全国餐桌,更打开了国际市场。

  分拣、标记、打包……11月是电商销售旺季,在大渡口区城市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熟练打包着重庆小面预包装产品。这些产品将通过国际物流,送到国外客户手中。

  一根面条,串联东西。

  美国洛杉矶,当地超市货架上这两年出现了辣子鸡风味重庆小面的身影。

  “从目前终端销售情况来看,重庆小面深受海外市场欢迎。”该小面产品厂家重庆雍禾记的负责人何浪介绍,公司已取得FDA认证,产品成功入驻开市客、大中华、Ocean Bomb等海外卖场。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的重庆具有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枢纽,大渡口区金牌干溜、辣来主义等多家企业的重庆小面预包装产品,累计销往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这一充满重庆大街小巷中的味道,正在飘香全球大市场。

  重庆小面“走出去”的步子也越来越快。“我们还组织企业参加亚欧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大型展销活动,将小面预包装产品打造成展示重庆文化的明信片和特色伴手礼,进一步提升重庆小面国际知名度。”重庆小面产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重庆小面正处于产业能级提升、跨越发展的关键节点。”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服务消费“十五五”规划中,推动重庆小面与其他服务领域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推出“小面+”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作为重庆小面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大渡口区将持续把以重庆小面为主的食品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全区主导特色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今年前三季度大渡口区以重庆小面为主导的麦制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61亿元,预计年末达到100亿元;计划到2027年,全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大渡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碗小面,迸发发展动能,撬动消费大市场。昔日“十里钢城”大渡口,借“一碗面”推动工业区向绿色食品产业高地转型的故事,生动诠释着,当传统滋味与现代创新交融,市井烟火也能写下充满文化魅力与产业活力的新篇。

【纠错】 【责任编辑:陶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