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双引擎”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综述-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1/20 12:26:46
来源: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双引擎”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综述

字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

  “十四五”以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职业教育的根系深植于乡村沃土。以政校合作共建的“乡村振兴学院”“新农学校”为双载体,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双引擎”,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学校聚焦地方乡村产业痛点与人才短板,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让科研成果对接农家需求,开启了一场科技赋能、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奉节县“新农学校”授牌成立仪式举行。

  从“相加”到“相融” 政校共建打造乡村振兴“大学堂”

  乡村振兴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工程。于职业院校而言,如何兼顾育人和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专业资源和人才优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高校智慧?

  2020年5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江津区中华职教社共同组建了乡村振兴学院。

  围绕“覆盖江津、服务渝西、辐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学校充分利用专业及人才优势,整合多方资源,聚焦重点领域,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送技术技能培训、推动乡村融合发展和推介乡村振兴成效等方面,将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为人才培养的“新摇篮”、技术研发的“桥头堡”、产业规划的“智囊团”和项目孵化的“试验田”。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青果计划”,搭建水果电商平台,常态化开展直播助农,培养乡村电商人才。

  学校开设“田间学院”,整合教育、行政、社会三方力量,开展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田间技术培训活动;依托财经与旅游学院和大数据学院,实施“青果计划”,通过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搭建“青果购”线上小程序平台,由学生团队借助专业力量开展电商直播,助力当地农特产品拓宽销售渠道,近三年助农销售金额累计近50万元;连续5年为江津区杜市镇龙虾美食文化节的品牌打造、直播推广出谋划策,助力当地小龙虾“出圈”。

  此外,学校通过乡村美育浸润行动,深耕乡村旅游项目,组织师生以传统文化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乡村风情设计乡村墙画,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至今为城口、江津、酉阳等多座村落,设计图片150余幅,绘制墙绘2000余平方米,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专业师生在城口县咸宜镇绘制乡村文化墙。

  不仅如此,乡村振兴学院成立5年来,学校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智力支持:立项乡村振兴相关课题1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乡村振兴相关论文10余篇,开展乡村振兴横向项目15项,撰写《职业教育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与担当路径》《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专著2部。

  随着服务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针对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缺乏有效载体、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学校联动重庆市中华职教社、区县职业教育中心、乡镇人民政府,以“四方共建”的资源整合机制和“十百千万”行动路径,建构起“新农学校”服务新载体,更为系统地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职业教育与培训,让各方主体从“相加”到“相融”,共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新农学校”作为面向新时代、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目前已在重庆市18个区县、42个乡镇建成42所。

 从“田间”到“云端” 技术赋能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随着“新农学校”在重庆市各区县、乡镇的逐步覆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增多,如何围绕“十百千万”行动计划,破解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转化、产业升级和生态治理等方面的难点和堵点?

  对此,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数字化资源和优势,开发了“新农学校”智慧管理平台,透过云端联结,让每一个乡村发展需求“被看见”,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据介绍,在“四方共建”的资源保障机制下,各“新农学校”可根据当地发展实际,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向上反馈需求信息,学校通过派驻第一书记驻村深入调研与定期组织师生专家团队入户调研,了解地区产业发展的状况与行业动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物质根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做好乡村振兴服务的同时,更借助自身的科研优势,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对接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集成,以高校科研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津硒-功能性农业”团队在城口县石兴村开展富硒葛根种植技术指导。

  王金霞博士团队结合固体废物生物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创新型教研服务平台成果,重点打造特色食用菌资源研发技术,并在城口县坪坝镇、双河乡等地开展林下灵芝种植,把“书架”上的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力,实现了“农林业-食药用菌-生态环境”三者和谐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助力乡村生态美、产业富。

  针对城口县庙坝镇土壤硒含量高于全国均值7倍的独特优势,学校“津硒-功能性农业”团队创新研发出富硒葛根的专用有机肥和全粉制备工艺,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技术链条,并已服务于8所“新农学校”,成功将“富硒”资源转化为致富“硒”望。

  从“三下乡”到“常下乡” 启智帮扶构筑人才“蓄水池”

  智能手机变成“智慧农具”,“直播小白”也能化身自媒体达人;农药喷洒不再依靠人力,操作无人机就能高效快捷完成;从事花木修剪和盆景培育也能成为“土专家”……这一切的变化,在各“新农学校”里,已是常态。而这皆源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新农人”技术技能提升展开的各类培训。

  启人智、振人志。人才是乡村振兴第一资源。

  在江津区先锋镇围绕民宿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以及服务礼仪等技能和知识,开展“乡村民宿管家”专项培训;在巫山县竹贤乡“新农学校”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在城口县高燕镇“新农学校”开展社区厨艺培训;开设高素质农民电商培训班;开展手机拍摄、短视频拍摄制作、文案策划等自媒体技能提升相关的主题培训;在重庆市中华职教社指导下,开展“新农学校”建设关键环节管理人员培训……

  自第一所“新农学校”开办以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在40余所“新农学校”累计开展乡村干部、无人机农药喷洒、花木产业盆景、花椒植保作业等技术技能培训200余期,培训乡村干部1000余人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8000 余人次,开展老年社区教育320人次。这些参培的新农人们,陆续扎根乡土,在广袤乡村“大显身手”,成为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利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实景式”讲解农产品网络营销技巧。

  每年暑期“三下乡”期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还会组织师生团队,前往各“新农学校”所在区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理论普及、文化艺术服务、技术技能培训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活动。

  每两年,学校分批选派“第一书记”到乡镇农村,走入当地、深入村民群众,围绕基层组织治理、乡村产业规划、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驻地帮扶。土壤改良、农业植保、农技培训、人才培养……根据乡村振兴工作需求,不时组织校内专家深入“新农学校”,给予专业指导帮扶。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功能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室在江津区保坪村开展土壤改良培训。

  作为乡村振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牵头成立单位和“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联动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院校教师等平台资源,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库,组建起一个宝贵的人才智库。

  同时,依托继续教育学院,不断完善非学历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与地方政府、社区、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建社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等,通过“送教下乡”“送技入企”等方式,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公益性培训,逐步扩大教育服务覆盖面,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素质提升。

  从“三下乡”到“常下乡”,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仅为乡村振兴送智,也助力当地乡村培育留得下、用得起的建设人才。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