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标题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图片

重庆:“文化经济学”激活城市创新因子

" 文化产业已成为南岸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南岸正成为重庆文化产业的创新“孵化器”。 "

阅读全文
作者:韩梦霖

303话剧社的台词墙,记录了其成立以来原创剧目的经典台词。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新华网重庆8月31日电(韩梦霖)8年前,一群话剧业余爱好者聚在一起,排练经典话剧《雷雨》,他们第一次排练的地方选在了杨家坪工学院的303教室,因此这个业余剧团取名为“303话剧社”。

    8年后,303话剧社已经从居无定所的“流浪艺人”,到如今扎根南岸区施光南大剧院的地下空间,从一个带有先锋文化实验性质的业余剧团,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一家团场合一的民营话剧社。

    今年上半年,303话剧社已完成演出232场,艺术沙龙活动11场,观影人次近15万,原创作品《8090》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目前303话剧社已拥有实验剧场、艺术剧场以及青年剧场三个驻地,原创剧目占重庆原创数量的30%;2015年303话剧社的原创作品《连木》入围第三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剧目……

    “我们小剧场演出的模式更多靠的是口碑传播,并没有大规模的做媒体宣传。上周上演的原创话剧《你是我的孤单》,最开始一场只有七八十人,到后来每场都坐了200多人,最高380元的票炒到了600多一张。这说明重庆人对优秀文化作品是处于非常饥渴的状态。”剧场的经理兼导演李敬全表示。如今,303话剧社所代表的小剧场话剧,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文化消费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

    303话剧社的崛起是南岸区近年来大力扶持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南岸区已经形成了以施光南大剧院、国瑞303话剧社等剧场为引领,集高雅艺术与群众娱乐为一体的演艺产业链,粉丝经济正在成为新的文化消费增长极。

    南岸区,这个见证了重庆开埠的地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年来,南岸区以文化为抓手,深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通过精心打造,培育、引进和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借助文化产业创造发展新基因。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南岸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南岸区正在成为重庆文化产业创新的“孵化器”。

    位于南滨路上的“原•美术馆”因其独特的造型颇为引人注意。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有“重庆外滩”美誉的南滨路,这条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观光休闲景观大道,已成为外地人来重庆旅游的一张观光名片。

    但传统的商业街模式早已无法满足精神文化消费的时代需求。近年来,南岸区大力挖掘南滨路的文化元素,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先机,杜莎夫人蜡像馆、施光南大剧院、长江汇当代文化艺术中心、米市街-慈云老街-弹子石历史文化街区、国际马戏城一期……一个个文化项目在这里开花结果,一家家文化企业在这里生根落地,一个个文化符号在这里闪亮崛起,文化消费成为如今南滨路上新的“金字招牌”。

    在南滨路上,有一个造型独特的球体建筑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2015年入驻南岸的 “原•美术馆”。今年6月,这家美术馆只有5、6个人的运营团队策划了一次特别的展览——《时代肖像—肖全镜头下的重庆女人》,邀请到中国知名人像摄影师肖全,来重庆历经16天,连续拍摄了300多名重庆本地的普通女性,最后精选了其中97张作品进行展出。

    “当时前期准备中报名异常火爆,经过我们筛选,选出了300名重庆女性,她们中有创业者、护士、教师、空姐、瑜伽师、舞蹈家,真实反映了重庆当下女性的状态,讲述了重庆女性的故事。”美术馆副馆长薛薇告诉新华网。

    “我们美术馆的定位非常明晰,就是坚持‘做每一个人的美术馆’,做面向大众的艺术” 薛薇说。

    在她看来,目前南滨路已经有两家美术馆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文化类项目落地,“这样的艺术机构越多越好,这样能把南岸的艺术氛围烘托起来,我们也期望之后来南岸的人能够慢下来,去关注艺术,关注人文。”

    南滨路上的另外一家美术馆今年也有精彩的文化活动举办。4月底,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在南滨路长江当代美术馆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的226名艺术家、上千件影像作品展出,进一步活跃了南岸的文艺创作氛围。

    今年3月,南滨路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作为重庆市唯一代表参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以西部地区评分第一的评审成绩,顺利通过文化部专家评审。

    精典书店的巴渝吊脚楼设计借鉴了重庆本土文化元素。新华网 韩梦霖 摄

    离“原•美术馆”不远的地方,有一家 “精典书店”, 1600平方米的空间,书架及顶,书台成排,整齐摆放着近20万册图书,类别涵盖科学、人文、经济;独特的吊脚楼设计与莫比乌斯环、克莱因瓶、超级立方体等艺术造型,让书店显得别致、高雅;站在书店的咖啡厅眺望窗外,优美的长江河曲和壮丽的渝中半岛尽收眼底。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冰冷的。只有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世界才会变得温暖而理性。”书店主人即创始人杨一用这句话诠释精典书店的创办初衷和自己的坚持。

    这家创办于1998年的书店,一直秉持不媚俗、不跟风的经营理念,坚持把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精品书籍奉献书友,频繁更新图书,选择最好的国内外名著版本、译本,注重科学图书占比,形成书店“高冷”的特色,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特色,吸引了一大批阅读爱好者跟随。

    2016年底,精典书店从坚守了18年的解放碑搬离,新店在南滨路开业。落户南滨路后,南岸区政府给予了优惠政策,将区图书馆分馆设于其中,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举办各类读书活动,业主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书店的房租和物管费。

    目前,精典书店除了图书业务外,还有画廊、演讲厅、咖啡厅,可以举行画展、摄影展、话剧表演、民乐演出、学术报告等活动,在杨一看来,精典书店就是要打造成重庆的“文化客厅”。

    “南之山”书店将自然景观与建筑外景融为一体,文艺气息浓厚。新华网 韩梦霖 摄

    同样是书店,位于南山上的“南之山”书店,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作为南岸区近年来新崛起的一处“文化地标”,南之山书店是一家以“亲近自然”为卖点,集阅读、展览、会议、餐饮、民宿于一身的文创空间。

    位于主城区的南山,是重庆的“城市绿肺”,自然环境优美,但舍近求远地将书店开在深山之中,跨界运营的思路显得非常大胆和超前。

    “从南山到观音桥或者解放碑,基本上都只有半小时车程,‘南之山’书店给人一种可以立刻转换环境的可能,本来还在都市商圈里,半个小时后就变成完全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感觉。” 南之山书店的创始人车韵告诉新华网。

    南之山书店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书店整体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老建筑的红砖依然可见,建筑外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书店的内部设计干净、简单、富有内涵和气质,通透的玻璃窗户,将窗外南山的美景折射于室内。在网上,该书店极具人气,被网友评为“重庆最文艺的书店”之一。

    南之山书店二期工程“南之山书店•小森林”,已于今年5月正式运营。“我们打造这家书店,也是看重南山的文化底蕴,希望在这座山上打造一个复合型的文化、社交空间,让这家书店成为重庆一个标志性的品牌。” 车韵说。

读者在位于东水门大桥下的南岸区图书馆分馆“冻绿房”查阅书籍。新华网 发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氛围的培养。书店开设起来了,就要鼓励市民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南岸区,并不只有高大上的商业书店,在背街小巷,你也能找到为基层百姓打造的“阅读空间”。

    南岸区龙门浩临近南滨路一带,有一处隐于闹市的文艺老街——下浩老街。虽地处繁华的南滨路旁,置身于老街之中却丝毫感受不到都市的繁闹和喧嚣。这里,有三栋文艺气息十足的小屋,分别叫 “冻绿房”“小馆”和“下浩里”,都是南岸区图书馆的分馆。它们不仅构成老街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更成为市民阅读的主要阵地,前来阅读的读者络绎不绝。

    复古水泥墙上圆形照片、老藤椅搭配着手工靠枕、旧茶桌铺着扎染蓝布,尽管地处东水门大桥下,但“冻绿房”屋里屋外都格外安静。读者在此,一壶茶、一本书,便可以安心待上一下午。几家图书馆成了下浩老街的一个特殊场所,原本喝茶聊天的地方因为有了书,文化氛围更加浓烈。

    2016年年4月,南岸区图书馆在“冻绿房”设立分馆,为其送去500余册图书。“冻绿房”分馆实现了与区图书馆图书借阅、归还的“一卡通”,读者只需持卡前来,便能借出书籍。

    为了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南岸区创新图书馆社会分馆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打破公共图书馆服务空间和时间局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

    “下浩老街的3家分馆,各具特色,满足了市民就近阅读、交流、休闲的需求,也是南岸区图书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和全民阅读活动模式的成果。”南岸区图书馆馆长张晓耿说。

    目前,南岸区已完成100个社区图书分馆建设,实现分馆和区图书馆图书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流通、统一服务,区图书馆每年服务读者约40万人次。

    近年来,南岸区为打造“文化强区”,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通过图书馆、文化中心(站)、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全区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开展各类读书演讲、新书推荐、小型演出、文艺沙龙等活动45场,流动图书服务39场。 

    

米市街合记堆店为原米市街开埠时期的米仓,现已入选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图片来自重庆市规划局)

    除了培育和引进创新型的文化项目,南岸区也十分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

    南岸区拥有不可复制的“开埠文化”“抗战文化”等历史印记,历经百年沧桑沉淀下一批历史文化遗址,文物资源丰富,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善加利用,赋予这些旧的文化遗址新的价值和内涵,不让历史消失和陨落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关系到重庆城市文脉的传承、母城记忆的保护。

    在这方面,南岸区也做了大量工作。上半年,南岸区完成了法国水师兵营旧址修缮和中庭地下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目前进入验收移交环节;完成弹子石摩崖造像修缮前期研究性试验、考古及修缮方案设计招标工作;引进故宫博物院文化项目落户南滨路安达森洋行旧址;完成民国时期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旧址3、4号楼修缮工程,并通过初验;完成广阳岛机场抗战遗址群3号兵营修缮工程;立德乐洋行旧址修缮项目已进入挂网招标阶段……

    尤其南岸区正在加紧打造“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老街,现已全面启动招商工作,这是主城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约两公里长的道路上,散布着包括名人故居、古牌坊、古埠头在内20多个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文物点和文物保护单位。南岸区期望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展现重庆自1891年开埠以来至抗战时期的城市风貌。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世界上的一些著名城市,都形成了其风格鲜明的城市文化功能区,如巴黎左岸、伦敦西区、纽约Soho区等。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和刺激消费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不仅将为餐饮、购物等传统业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更能有效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和高端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端化的要求。因此,南岸区打文化牌,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表示。

    新华网注意到,南岸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带来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也开始显现,文化项目、文化名人、文化活动越来越向南岸区集中,如同刚刚投入使用的T3航站楼之于重庆航空产业发展的起飞作用,南岸区文化产业正在加快推进冲刺的速度,等待腾空而起的“起飞时刻”。(完)

菜单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